技能大賽,深受各職業(yè)院校的重視。在技能大賽中獲獎,特別是能在省賽及國賽中獲一等獎,是所有參賽教師及學校重要的奮斗目標。苦行憎般努力換來的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不僅能墊高獲獎教師成長的臺階,對學校及參賽師生而言,其榮譽價值、品牌價值、輻射價值、后續(xù)發(fā)展價值都是巨大的。因而,對獲獎者給予一定的物資及精神獎勵很有必要。
以教師獲國賽一等獎為例,給予一定數(shù)額的獎金是極大多數(shù)學校普遍的做法。除此之外,部分學校為最大化發(fā)揮獲獎教師的引領作用,成立技能大賽工作室,讓獲獎教師引領團隊共同參賽。還有些學校讓獲獎教師走上管理崗位,發(fā)揮其帶頭作用,并將其作為學校的標桿,加大對獲獎教師的宣傳力度。
作為對獲獎教師成績的肯定與激勵,重視及重用獲獎教師,給予他們一定的待遇、榮譽、頭銜等,很有必要。讓他們成為學校師資隊伍的一塊王牌,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名片,也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學校只將獲獎教師當成學校的品牌進行獎勵、提拔及宣傳,卻忽略了獲獎教師的教學職責及對學校教學的引領,甚至產(chǎn)生了獲獎級別越高,獲獎教師離講臺越遠的現(xiàn)象。致使部分獲獎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由原來的對教學、產(chǎn)品及技術的極致追求,轉(zhuǎn)為忙于行政管理、忙于到處作報告,導致他們在學校教學質(zhì)量提升中的輻射作用大打折扣。
由于獲獎教師獲得了太多的獎勵及榮譽,有太多的對外交流的機會,讓那些沒有參加過技能大賽及沒有在技能大賽中獲獎的教師極其羨慕,部分中青年教師不顧自己的實際加入到準備下一個賽季的備賽訓練中。在漫長的備賽過程中,教學讓位于訓練,是被學校默認的做法。有些技能大賽的種子選手,幾乎不用上課,有的甚至多年不上課,他們的全部工作就是備賽。在備賽過程中,學校不僅為他們提供充分滿足訓練所需的儀器設備及耗材,還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到條件更好的學校進行訓練。參賽教師應該集中精力進行賽前準備,適當減少參賽教師課務也有其必要性。但是,一旦進入省賽及國賽訓練,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停掉全部課務,致使很多班級經(jīng)常無人上課,導致“參賽”與“教學”成了一副你高我低的“蹺蹺板”,這樣的做法違背了技能大賽的初衷。
舉辦技能大賽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把參賽選手按照技能的高低劃分成幾個等級,評出一二三等獎,其主要目的是為參賽選手提供技能操作及專業(yè)教學交流的平臺,為相關專業(yè)的教育教學提供引領,為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質(zhì)量的技術技能人才。因而,在技能大賽中獲獎也好,準備參加比賽也罷,不能為了參加技能大賽忽視教學,更不能讓“教學”與“參賽”成為職業(yè)教育的一副蹺蹺板。為了讓技能大賽更好地引領職業(yè)教育的質(zhì)量提升,如何平衡好“參賽”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及各學校認真思考。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wǎng)
文明上網(wǎng) 客觀留言 嚴禁造謠 |